2020/04/08


算帳

李瑞男攝
         算帳是處理一件理不清的事、或是整理帳目上的數字?還是無法交代、無形狀可言、只有非常抽象的情感?
         算帳這件事到底是會發生在夫妻或朋友或家人或公司、同事之間呢?還是與自己過不去的糗事嗎?那麼在藝術上有沒有帳可算?
         先說夫妻吧!算清、斤斤計較帳戶或金錢上的收入與支出?還是家事大小上的分攤?還是養育上的分工?若家中只有一人上班,在主內、主外的全職上,如果家事、養育全包的情況,主內者會因為沒有一個實質的收入而被霸凌成為弱勢嗎?比如說沒有發言權及決定的自主權、沒有消費的自主權等。朋友呢?兩肋插刀之後是否可能回頭討回公道?在借貸上的幫忙是否與高利貸的借支一樣急急乎的討還?自家人的有來有往是否也明算?對於父母的付出在時間、金錢、精神上也可能算在帳目上?至於在公司與同事之間呢?我們把藝術價值也搭上一把可以嗎?這個探討就有趣了,該怎麼算呢?Miro的幾個點、幾條線?秀拉數不清的無數小點?林布蘭夜巡裡面不勝數的人物?米開朗基羅的大理石雕像?羅丹的地獄門?…………..真的數算不完哪……..
         就舉一個家庭的收入與支出吧!若是數字一直無法平衡,肯定是家庭生活的亂源,這樣是要算收入者的帳呢?還是支出者的規劃呢?這會牽涉到彼此之間的信任度嗎?
         那麼,前面所提的藝術帳目值呢?到底是算材質的值呢?還是作畫時間值?還是號數的大小?還是一種外在公認的肯定值呢?或許都很難確切切入吧!常聽說藝術無價,到底多無價啊?總不能漫漫無底吧!或者藝術家有自己的底線?我們會不會不小心去踩到藝術家的紅線而引發不悅?好哩加在,有畫廊與藝評家的鑒賞,多少讓我們能夠避開些許的尷尬,不必顯現值觀上的落差,幸哉幸哉!
         那麼,畫廊又是憑藉什麼來界定?無外乎根據畫家的資歷與獲獎及展出期間的被收藏值。那………梵谷咱辦?一生就單單被收藏了一幅畫,在現世代的拍賣場,卻是幅幅都是天文價碼,這落差有多大呀?讓他知道了會不瞑目嗎?還是會咬牙切齒跳起來?這些是為人們的茶餘飯後加碼嗎?筆者有榮幸在專業藝術工作界參一手,多少了解藝術家的有口難言。當年從藝術學校畢業時,老爸最大的建言就是「不要符合觀賞者的要求來作畫,那會扼殺你的思考,斷了你的創作能力」。可是肚子餓了咋辦?哎!忘了問他,如今他回上帝的懷抱休息了,肚子餓的問題就成了無頭公案了……….
         另外前面提到材質,材質的不同是否應該有所差別呢?比如說 ; 炭筆、水彩、粉彩、油彩、膠彩、蛋彩、壓克力等等或只是因人的名氣而異?而名氣的建立不外乎獲獎、畫齡的累積及每次個展的被收藏度等等,那,有些自我感覺良好者呢?哎!不好說不好說。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