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藝術的精神性
談到藝術,會想要談啥呢?創意?創新?精神性?這會牽涉到寫實有創意的問題嗎?反過來說,抽象才有創意嗎?mmm……
不久前,聽到脫口秀中談到看韓劇的感想,其中有一句話彈跳出來,牽動了無限的反思,那就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欠缺、無法滿足,而完全投入在劇情中的情不自禁」,那麼藝術家的創作是否也多少基於這樣的一個思緒、與情感的投入呢?

作為一個繪畫人,縮小領域回到繪畫的方塊裡,為什麼說是方塊?我相信,一心努力創作的繪畫人,總是會不知不覺的在下意識裡,不斷的以超大幅畫布的創新作為一種心性上的突破,殊不知終究還是侷限在框幅裡。而如果不先在心中突破這種藩籬的框圍,就很容易陷入不自覺的阻礙而隔絕了作品的創新與創意的揮發。寫實,常因為他所表達出來的具象而被認為是一種「僅只是」在於對象的複製而否決了也有創新與創意。抽象,卻很自然的被加上極具創意與創新的表達。它可以用完全不具象或者半具象來做表達。1910年,抽象畫家康定斯基以十年的時間將他在繪畫上的所思所想記錄,完成了「藝術的精神性」的手稿,他的夫人在1952年授權出版。
一般來說,音樂的藝術表達屬於時間性的延長,而藝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塑等,屬於佔據空間的表達,不論是掛在牆上的、版上的,或是庭院、大片空曠區的展示,都是一種佔據空間的方式。只有舞蹈能將時間與空間這兩者做結合,即或如此,仍免不了需要一個舞台的展示。
康定斯基研究印象派繪畫之父—塞尚的繪畫特質,在於看到「內在生命的本質」、野獸派的馬諦斯繪畫特質—充滿內在的生命力,猶如在法國繪畫裡特有的精巧與純粹旋律式的美感、至於執繪畫界牛耳的畢卡索,總是受內心表現自我的驅使,風暴似的將自己投入一種方式或另一種方式,這就是我們在畫冊裡,看到他一變再變,繼續不斷的變、變、變,讓一些跟在後面的崇拜者手忙腳亂。
不管你是剛剛才接觸到繪畫藝術或是已經在這個領域裡琢磨有年,每次在新的畫布前,是一份遲疑久久無法下筆或是秉持著無法等待的衝勁豪邁揮灑?
在前面,我講到「色彩」,滿佈在畫面上的是色彩,無疑的,可以確定,她就是色彩。容許我挑戰一下,在色彩的間隔沒有下筆的空白處,觀賞者覺得那會是一種色或無色?如果我說紅色像火焰般的熱騰、或熱情,而黃色的亮光看久了會膩滯,因此,我們轉而希望看到沈穩的藍綠色來做一個平衡。這種顏色對於觀者在情感上的聯想與感覺,便會是無時無刻的影響著觀賞的連結。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實驗,他的一位病人說,有一種汁他喝起來感覺是藍色的。的確,醫生的實驗雖是出現在味覺,而通常在顏色與視覺上連結的結果 ; 也會有輕重、大小、寬窄、香臭、喜悲….等等不同的感覺。若畫者在下筆時,經過心深處細膩轉折之後的感覺所畫出來的作品,不管是否佈滿著色彩或是有著部分的留白處都能展現出豐富的色彩,多多少少都會觸動觀賞者駐足。這也合乎康定斯基所謂的「藝術的精神性」,他說:「色彩是媒介,能直接影響心靈。色彩是鍵、眼睛是鎚、心靈是琴弦。藝術家便是那隻依需要敲鍵而引起心靈變化的手。所以很清楚的,色彩的和諧必需建立於心靈的需要上,這個內在需要即經神性的原則。
歌德曾經說過:「音樂可以直接傳到心靈,並立刻得到迴響,因為“音樂在人裡頭”。」「每個人都知道,黃色、橘色與紅色能使人振奮,表現快樂與富裕。」這兩句話說明音樂與繪畫藝術之間的深切關係,繪畫藉著這關係走向了抽象,而成為純粹繪畫性的構成—“形與色”,這也就是康定斯基這位抽象藝術家所秉持的藝術的精神性
在前文中我提到抽象畫家康定斯基,他出生於俄羅斯,捨棄法律的訓練之後在Grekov奧德薩藝術學校受教、畢業。他不僅是畫家也是音樂家,並特別在藝術理論上有許多的著墨,倍受肯定。由於他在音樂藝術方面的造詣,加上與繪畫藝術的融匯貫通,因此在他抽象表達的畫作方面也能充分的釋放出音樂性的律動,他的色彩理論也充分的做了完美的表達,這讓觀賞者在觀賞他的作品時,同時能感受到音樂的律動感與繪畫美的結合。
常常有人說抽像藝術家畫到最後的結果,畫面上都是似幾何圖形的符號。就好像有人說科學家研究到最後就只剩下與電腦上所根據的數字0與1。幾何圖形從表面上看,呈現完全的抽象的外型仍有他內在的聲音,就康定斯基的繪畫理論,那就是他所謂的精神本質。
在實際的生活面裡,我們無處不與形、色相處連結,可不是,有人有見過無色的東西嗎?或見過無形的東西或物質嗎?可以想像的大概只有空氣與上帝了,但是,他們不是東西也非物質。回歸正題,即或如此,當我們尋求藝術的精神性時,就明顯的讓我們知道,內在心靈的重要表達與非物質形式的色彩揮灑,他不但可以透過溫和的理性、也可以透過衝動的情緒,雖然仍無法穿破框圍,仍能瀟灑的揮就出神來一筆的創作。
接續前面我曾談到畫面上的形與色、談到所有在藝術領域創作上的相互影響與融會貫通、在追求形而上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相輔相乘,乃至於相對的觀賞者,無處不透露出由內心所激發出來的屬於個人的情感。集聚這些因素,是否就可以釐出藝術的精神性?
或許我們也將感人的聖詩、聖樂列舉,那些詩歌常常都是作曲、詞者,出自「內心的」感動而創作出來的,不也是可以歸類於一種屬於無形的至真或至善?至於非得創作於形的繪畫與雕塑又將如何歸類於至美至臻形而上?雖然有人強調抽象畫之非與一般,一再的強調他的無形,無論如何,所有這些適用於藝術的精神性,將跳脫不出內在深深的感受之後再孕育出來的創作。我們可以說這是內在屬於藝術性的需求得到滿足的一種另類的表達嗎?的確,所有在藝術上的創作,都是發自內在心靈的感動再轉發呈現,不管是出自於形或無形,他的出現,震撼的是來自內心相對的共鳴。他或許是現於形、著於色、出於時間的延續或空間的佔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