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3

-->

Dr. Ron Gu
Dr. Jane Gu
要看懂


        從題目上一看就能一目了然,是嗎?
        人的看法是多面向的,人的瞭解還有願不願意接受的存在問題,及無法說清楚的問題,那,用畫的不就很清楚了嗎?是嗎?說的是哪一種畫呢?當我們進到收藏一些比較現代畫的藝術博物館時,才赫然發現,天哪!怎麼都看不懂呢?到底在畫呷咪呀?或者,我們看到的是畫得比攝影還真實的畫面?天哪!這樣一來我們還玩攝影嗎?的確,我個人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反應,正常嗎?正常。回到我們開頭說的,“人的看法是多面向的,人的瞭解還有願不願易接受的存在問題,及無法說清楚的問題”。那麼,問題會是出在哪呢?教育嗎?個性?
        怎麼又談教育?或許,新世代的教育方式已經跨越了傳統,那應該沒有啥可以挑戰的嘍?真的嗎?那,那些介乎新舊之間的咋辦?可以再教育嗎?
Dr. 顏英忠
        一般來說,人會有一種說不清楚的 “為什麼不願接受”。是否在比式上出了高低?或是與自家生活、生命“無關緊要”?
Dr. Ron Gu
        先從繪畫上著手吧!畫一個一眼看去就清楚明白的畫簡單還是轉來轉去任何的面相都無法看懂的畫簡單?彩色玻璃上的看圖說故事,與抽象畫、現代畫的自說自話,會不會流于走鐘?我常喜歡比喻繪畫是一個玩色彩比賽,誰能玩出特色就能獨佔熬頭,他就能在藝壇占上一席之地,否則,棉花店失火,免彈。曾獲得兩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史蒂芬史匹柏曾說過一句動人深醒的話“角色定義時刻”,他說人生是一連串深刻而漫長的角色定義時刻,這個,對於繪畫者的表現與觀畫者的反應 也一併涵蓋在內吧!問題的思考,抽象畫者立意于繪畫的無限擴張表達是一種創意、隨意或是刻意的反思下的舉動?又或許都包含在內吧!
        那麼創意在繪畫上的角色又扮演啥款的定義呢?是否落入各說各話呢?常有觀賞者說著同樣的反應,那就是“我左看、右看,無論如何就是看不出創作者在標籤上所寫的標題,問題是我沒看懂嗎?老實說,我真的看不懂。”其實,看不懂不是問題,也不會成為問題,我們只要真實的回答一下,人與人相互之間的瞭解,能明確的、肯定的說完全無礙、無疑?我常常會提到一件事,那就是藝術工作者的心深處其實是孤單的,因為長時間的創作品或許能被接受,卻不一定會被瞭解,那種感覺,是深沈、寂寞的、孤單的。容易被定義為孤僻難以相處的藝術工作者,其實是因為不被瞭解而被誤以為是生性孤僻、驕傲、或自視甚高。就筆者所認識的在藝界極具成就的藝術家,有很多位俱這種狀況,而讓他們更覺孤單的,莫過於長時處於他身邊的人,竟然也無法了解他,這個,會讓他更有難言的苦衷,也就讓他更沉著於藝術工作,更閉住他的金口。而越是出現這種現象,越是隔離溝通的管道,越是無法打開藩籬,像這種惡性的迴轉,會讓一般人更難瞭解藝術工作者難以捉摸的脾氣與行為。
        行文至此,會不會有人誤以為筆者不過是自說自話?
        請讀者諸君仔細想想,“懂”這個字,讓人多麼不容易說出口啊!我們用同理心去瞭解了嗎?就好像“如魚得水”,我們也不是魚,如和去想像於有多樂?繪畫也一樣,不過是個比喻,真要看懂,或許得等到蓋棺論定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