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成功的國際藝文交流
圖/凡亞藝術空間提供
「國際交流」在任何一個可以促成交流的行業裡,絕對不是口頭的說說或是紙上談兵可以成就,走入國際,從任何的角度切入,他都是一件在空間、時間、人、物、事上的一個實質、實際的處理。
筆者認識凡亞藝術空間的主人蔡正一先生已超過曲指可算的年數了,蔡正一,1954年生於台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至今個展22次聯展百數次,是一位對藝術充滿熱誠與理想的藝術家。因為母親生病,身為獨子的他責無旁貸的離開教職回到台中,當起專職的藝術創作者。他曾經歷過紅透半邊天的得志,想不到幾年下來,也有失落的時候,理想與熱誠可以藉著筆在畫布上天馬行空的揮灑,而生活是現實的。陷入困境時,讓他深刻的體驗到作為藝術創作者的艱辛,於是本著對服務藝術家、推展於畫壇及國際的想法,他創辦了「凡亞藝術空間」,迄今逾17年。由於子女在加州就讀,需常像空中飛人奔波於台美兩地。今年八月連同他自己另帶四位台灣優秀的中青代藝術家受邀在
LA Artcore 畫廊做展。據筆者曾經到海外做展的經驗,事實上交流展是非常辛苦的,聯絡上有時間轉換的困難,策展上有作品運作的考量,讓我們來聽聽蔡正一先生是如何與LA
Artcore 畫廊接軌的。
筆者:「Hi
Simon 歡迎回來洛杉磯展覽,台灣到洛杉磯是一段不算短的路程,能否請您談談與 LA Artcore
畫廊 是如何連結的?」
蔡正ㄧ:「好的,2014 那年,當我到 LA 探望女兒及朋友時,經友人帶領拜訪了位於 LA Downtown 的 LA
Artcore 畫廊。 由於 LA Artcore 畫廊以推展當代藝術為主,經聊天、相談甚歡、理念相當、互為欣賞之下就建立起交流的橋梁。」
筆者請蔡先生介紹一下這個畫廊,好讓我們的愛藝鄉親也能多瞭解些。
蔡正一:「可以,LA Artcore 畫廊成立至今達 37 年,創辦人Lydia女士為美籍日裔,她曾任教Cal State LA 美術系教授,今年高壽 90 。 長期以來她以專業的知識及眼界,舉辦無數優質的展覽,頗受美國藝術界的好評,進而獲得無數資源及捐助,由營利轉為非營利機構。從此,她更以謹慎的態度推薦優質的畫家並進行國際藝術交流、拓展視野,也為畫家增強能見度,至今所推薦的畫家已達千人,交流國也有二十幾國。」
有Lydia 女士這樣的疼惜藝術創作者,真是藝術界的福音,雖然已屆90高齡,仍熱心致力於藝術推展,與國際交流,展現無私的宏偉心意,令筆者由衷感佩。
同樣的,「凡亞藝術空間」在台灣也一直努力的在為了促進國際藝文交流而努力,就今年(2016)三月來說 ; 他承辦來自四個國家的八位藝術家的交流展覽活動,並安排參訪台灣各地名勝及公私立美術園地、與藝術家工作室等,做足了一場有意義的國民藝術外交活動。 在八月,帶領台灣藝術家:蔡正一丶林憲茂、游昭晴、戴明德及簡昌達等五位,分別在 LA Artcore 所屬的兩間畫廊,舉辦聯展及蔡正一個展。茶會當天,畫廊人聲鼎沸盛況空前,並有優雅怡人的室內樂演奏助興。此行可説是一場極為成功的藝文交流及很好的國民外交,並藉此機會,將台灣優質的畫家推展至國外,這也是凡亞國際化的第一步。
這次展出畫家的特色簡介如下:
蔡正一
他的創作模式,是借到「現象」以通達「心象」最終的作品和現實之間,維持者一種「若即若離」的參照關係,和一種「若隱若現」的對話狀態。以半抽象的造形和主觀性的色彩來演繹,是一種自省和內斂的思維,予人在視覺上產生新的詮釋。
林憲茂
試圖解放形體的侷限性,所有的人物及風景已經不復是真實的存在,它介乎真實與虛妄之間,他將肆意的揮灑來表達內心狂想與凌空飛越的世界。他認為,視覺性的記憶比實際認知性的記憶還要生動。
游昭晴
寫意繪畫的創作一直是他近年來努力實驗的方向,它具有抽象性的特點,抽象性表達貫穿了整個畫風。當今盛行的寫意繪畫中,其抽象的表現,除了運用「似與不似」的描寫手法外,其描繪的風貌也超越現實而具有超現實意味。用一種超然的意境和抽象的表現,結合造型、色彩來表達真實心理感受。
簡 昌 達
研究結合油畫與新媒材的半自動技法,試圖在具象造型之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