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 開
由於Covina-19疫情的影響,一年來都只能參與網路聯合禮拜直撥,在這極大的不方便中,所幸仍然還能禮拜。近日早上讀到記載在舊約創世紀12:1~4:「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 ; 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對於進出教會多年的基督徒來說,這是一段非常熟悉、常聽到或讀到的經節,這麼熟悉的經節,這次讀來卻突然打動我,在內心深處彭湃翻滾像似在浪濤處的衝浪者。
亞伯蘭的離開原居住的“本地”、“本族”、“父家”,不就是我們第一代台美人移民的景況嗎?雖然沒有經上記載的那麼戲劇性的轉折,但是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卻是一樣的符實。
「離開」,是個蠻具想像力的字眼,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間,當它發生時,有可能是暫時性的、也有可能是永久性的一去不回。比如說 ; 那些開始有認知會黏媽媽的「小孩」,最不喜歡看到媽媽離開視線,如果曾經受騙,被迫必需離開媽媽,不知道是暫時還是永久,就會開始嚎啕大哭來吸引注意、訴求意願。記憶中,每次三姐將她女兒帶回娘家需要阿嬤暫時照顧一、二小時,當她女兒發現媽媽不見了,就開始嚎啕大哭,一直哭到三姐回來才止住,任何給她吃的、玩的、講故事等等的巴結,都完全吸引不了她的興趣、注意。
當人「長大」之後,論及婚嫁時,如今的女人最大的要求,就是要離開男方的父母。自組小家庭。記得在新約以弗所書5:31有這樣的記載…..人要「離開」父母 ,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字面上我們看到的,是「離開」父母,筆者相信,這不只是針對做丈夫的,也是對做妻子的,另外,引伸的,應該是一直到身為父母的位階。我們以為只有上個世代的家庭結構裡才會有“女人一旦結了婚,就不可常常想著、或是三不五時包袱ㄚ款款咧就回娘家”,可從來沒有人關切到“男人一旦結了婚,也是一樣不能隨時就回他娘的家,一樣的要離開老奶哺啊!”。然而自有婚姻制度以來,不管是否基督徒或非基督徒,不管住在一起或不住在一起,都一樣會有嚴重的家庭問題,因為「離開」,在生活中的某一階段發生時,會讓一些曾經在小時受過 的「離開」創傷,從記憶深處再度復活,再次感到被傷害,這種感覺一旦生發,自然就會牽拖無端進入生活中的媳或婿、妻或夫了。
所謂「長大」,是制定在年齡?還是心智?或是根據別人的認定?適婚年齡的男女是不是已經長大了?有適婚年齡子女的父母,是否早已經長大了?那麼相處會成為問題,是EQ的問題?還是教育問題?或是還未長大的心智問題?
「離開」實在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詞句。
如果把「離開」的狀況放在夫妻的生活,事實上或許只有少數的夫妻相處能像祝婚者所說的白首皆老、百年好合,然而只要他們沒有離婚,仍然住在一起,或者,他們真的愛之入骨親愛如儀,到了有一天,雖不至於面臨末世,或許年老、或許病痛,還是一樣要面臨「離開」的符咒。筆者活超過半世紀了,夫妻同日生者或許加減有,卻鮮少聽到夫妻同日死,除了發生意外 ; 如天災:地動、山移、水災、風災或者交通事故、戰爭、特殊疫情、集體自盡等等。然而白首皆老是締結連理的謬思還是定局?,
「離開」所產生的問題,不盡讓人聯想到傳道書的第一章第二節,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第三節,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第十四節,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是,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在COVID-19的疫情發生之前,一般人因為走到生命的盡頭而「離開」的情況,雖然有著情感上的不捨與悲痛,在親朋適時前來相聚、安慰、扶持,在氛圍上仍然能散發些許的溫馨。當疫情發生後的分離,卻是近乎慘不人道的切割,估不論是父母、夫妻、子女,親朋一但得病,無法救治,就是生離死別的只能自己一個人獨自「離開」,成了人世間最糟糕的孤獨隔離,沒有絲毫商權的餘地。估不論身份的高低、或是家世的貴賤貧富,膚色的不同等等,只能隔著窗框,透過折射的光,遠距的相對,滴滴珠淚止不住的流啊流,數不盡的心酸、揪心之痛甚至可令人昏厥,人生至此,猶如傳道書中說的,“人在日光之下的勞碌”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寫「離開」,好像只讓人看到悲劇的發生,其實不然,筆者常常看到或聽到在婚姻裡不順遂的女人,在「離開」後,卻發揮了無限驚人的能力,在離開被埋沒、倍受曲辱的環境,表現出令人驚豔的成就。
當執筆至此,突然驚聞洛杉磯教會的高雪真姐妹安息主懷的消息,一時間錯愕、不能相信,怎麼會這麼快,雖然知道她有好幾次無預警的昏厥,及心臟衰弱的問題,沒想到教會兄姊們還在為她迫切禱告的時候,卻安然的走了。雪真姐一向低調,內斂。從小就名列前茅,在在表現優異,在教會裡卻只安靜的坐聽別人發表言論。她驚人的記憶力可以背出全本以弗所書。對於遇到困難的姐妹,都是盡心盡力默默的伸出援手,以真實的行動表達她的愛心。另外,由許多姐妹口中印證,與她同去外食的時候,一定是她高興的去付帳,因為她不願意有絲毫的虧欠於人。雖近幾年來由於身體不適較少參與禮拜,對教會的愛心、對會友的關懷一樣熱心不減,上帝在這個時候把她召了去,是否不忍心她繼續受苦呢?
回到我們的主題「離開」,筆者想起在新約約翰福音有這樣一段記載 ; 當耶穌受釘十架之前與門徒守聖餐時,約翰福音13:33節他宣布了一個驚人的「離開」消息,他說:「小子們!我還有不多的時侯,與你們同在 ……………….」,在36節西門彼得問耶穌說:“主往哪裏去?”耶穌回答說“我所要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 ; 後來卻要跟我去。”在哪裡呢?答案在14章2節:「在我父家裡,有許多住處 ; 若是沒有,我早已告訴你們了 ; 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14張第3節:「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 ; 我在那裡,叫你們也在那裡。」多麼窩心的答案。這個「離開」,不是冷漠的「離開」,而是讓人留下可以期待的盼望、與欣然的接受,這,說明了一個真正相信第3節所說的人,為什麼會在臨終之前,所呈現的平安,會讓未信者欽羨不已,因為信者,他們清楚知道,主已預備好,並且在那裡等著接待他們,就全然安心回天家內心無所恐懼。啊!我們也確實相信雪真姐安息在主懷裡,不再有世俗的任何掛慮、也不再有身體任何病痛不適的煩惱,多麼安然自在?她是特別的蒙恩,早些「離開」我們一步先去享福罷了,有一天,我們仍會在天家再次團聚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