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7



差異

         差異讓我們看到不同、差異讓我們有所警覺、差異也讓我們發現嚴重性。
         就婚姻狀況來說,媒妁之言是好?或不好?若能確定媒人說的話不是胡累累,照理說應該是至少他已過濾了些許問題,比如說所謂的門當戶對等等類似家庭背景的符合。俗説的「身穿一舒黑袈裟,翻山越嶺欲娶妻」所謂的牽豬哥,就是寧可翻山越嶺大老遠的去找最好的另一半。那麼,自由戀愛不管是秒殺的一見鐘情或長時交往之後的嫁娶,就不好嗎?您回問我嗎?我也不知道椰,答案好像可以有很多種呢。
         那麼,繪畫上呢?那就好像「古有蘇東坡,今有蘇西坡,這坡比那坡,哎!還真的是差蠻多的。」筆者自從60年代抽象畫進駐台灣的藝術界以來,就醉心於能夠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在形、色上揮灑。不常畫寫實不是說筆者討厭或者不喜歡寫實,這個可以從我常常回到畫寫實的作品得到驗證。事實上,寫實是一般繪畫發展進階中不可或缺的過程,這樣的論說來自被認定的藝界名畫家們所經過的畫路歷程,不是筆者自己編造來嚇唬人的。
         我常常在文章中強調,被單一評審涮下來的作品,不一定是不好的作品,畫者也不必為此傷心受挫。因為單一的評審對於作品的看法,只是一個絕對主觀的想法,上、下的差異非常的大,幾近於180度的反轉。我們不能說這樣的差異是評審在見解上的差錯,只能怪主辦單位或許是因為經費、預算的關係只能聘請一位評審,致使對受評者造成不公平的待遇。繪畫表達的差異,或許來自環境的刺激、或許個人思維上的改變,它不會是一個預知、固定的變數所造成,甚至,在同一個畫者的一路走來也能看到不在預期中的差異變化。當我們慣於接受的畫者,突然不預期的轉變了畫風,他會是被棄絕還是被欣然接受?而畫者本身又是多麼的忐忑於作風的改變?筆者單純的相信,畫者畫風的改變,應該是漸進式的,而不是突然的的變種。讓我們回想一下,340幾年前,當您踏入美利堅這塊土地時,是穿哪一款的服飾?有穿著巴著腳的緊束褲嗎?或是膝蓋、大腿有破洞的牛仔褲嗎?照片拿出來求證一下不就知曉了?或許有人會說,衣飾的改變是服裝設計師的作怪,是嗎?當筆者不小心步入髮蒼蒼視茫茫 的年齡層時,翻開被阿嬤牽著或揹著的相片,哎呀呀!還頂著一頭烏頭的阿嬤竟然是穿著一身黑的上裝,及純黑的寬腳褲。轉眼看看身邊花團錦簇包著凹凸顯明的身軀,甚至腳上還穿著三寸高跟鞋的不泛已超過70幾多阿嬤級的人,較之先前的三寸金蓮,著實是天大的差異。如若回到一開始提到的婚前是怎麼看怎麼好,婚後卻是怎麼看怎麼糟的婚姻關係。生活習慣、物品的使用方式、價值觀、在在顯示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問題,差距越大,問題就會越多。被愛沖昏了頭的冥想裡,總以為「改變」是絕招,是可行的,可我就常聽到老一輩常說的:「如果會改,狗狗都會拿扇子搧了。」
        當差異橫在中間時怎辦?您說的是繪畫上嗎?mmm…….好問題,咱們一起想想吧!如果不是2D3D的問題,也不是設色的問題,對於創作者或許可以在想法與媒材上做些嘗試。至於觀賞者,多方的閱讀藝術方面的書籍、放開心懷、不做先入為主的定論,或許加減會幫助縮短落差的距離。主觀會拉開差距嗎?被削弱的主觀可以達到完整的創作嗎?落筆至此,覺得好像筆者有點拿石頭自砸腳盤,其實也不盡然,通常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

是必需常常在創作者與觀賞者之間不斷的交替來作畫,完成的作品較能達到完整,意即處於一種主觀與客觀的交替或說是創作與批評在身份上的交替。
        一般來說,專業創作者是習慣於這樣的過程的。記得小時候在大人身邊轉轉時,常聽到一句話:「小孩子有耳無嘴」,小孩子不但不能出意見、想法,那個時候也顯少帶小孩四處去觀賞。這個失去培養的欣賞能力多多少少會影響到他長大後的接受度,因此,筆者是鼓勵身為父母者勿吝於多用些時間陪伴孩子四處去觀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