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7

-->
懷念恩師廖德政前輩畫家

        今天從line收到朋友傳來消息,廖德政老師於七月十四日下午一時安詳辭世,享壽96歲。
廖德政老師
        廖老師是筆者藝專二年級時的油畫老師,最為印象深刻的,是他安靜、少言少語的上課,不論多少問題,幾句話、少少、短短的就交代了,一點都不像他的畫作,一筆一筆慢條斯理的處理畫作,是屬於慢工出細活型。早期的畫風頗受蒙納爾的影響,沒有重線明顯的輪廓、以及近看時的色彩層層疊疊的類似模糊。猶記得上課時間,廖老師也常常從家中帶來自己收藏的畫冊給同學看,筆者因為好奇,也去要求借看,老師看到我那麼懇切地希望能借看,就說:“這樣好了,既然你那麼喜歡,就帶回去仔細看,下個禮拜再還給老師。”筆者聽了喜出望外,卻想不到只有幾分鐘的高興,馬上就樂極生悲了,才上了洗手間回來一看,座位上的畫冊竟然不翼而飛,當時的驚嚇可不是一般,因為知道畫冊在當時是不但稀有、也不易購買,即或買得到在當時也是天價。筆者在接著的一星期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經過。到了廖老師的油畫課,筆者苦喪著臉,一再不斷的向老師道歉,問說,哪裡可以買到,筆者願意賠償,沒想到廖老師竟然說,既然丟了就算了, 還不停的說安慰的話,叫我不要放在心上、不要為畫冊的丟失擔心,讓做晚輩的放下了不知所措的惶恐與擔心,廖老師這種對晚輩的包容、寬大,成為筆者一輩子的學習榜樣,影響筆者在畢業後的教學生涯甚大。
對話
        在藝專的最後一年,筆者修全教師的完整資格課程,畢業後正好初中母校缺美術教師,很順利的就踏入了教學行列,不久移居北美,中間雖然曾經數度返台,卻都是攸關父母親的健康問題,一直到1998年筆者獲龍門畫廊的邀請專程返台做個展時,看到廖老師不止刻意到展場鼓勵、又帶了一群他的粉絲朋友來觀賞,讓筆者深受感動,廖老師一眼就叫出筆者的名字,也著實讓筆者嚇一大跳,都已經畢業幾十年了平時也沒有連絡,竟然還記得,真不簡單。也就在那次展覽期間抽空特別到老師家拜訪,想不到在他的書房又再次的嚇一跳,他那間擺設整潔的書房兼畫室,靠四面牆的書架上除了畫冊,竟擺滿他收藏的萬餘張唱片與CD。據筆者所知有如此巨大的收藏者在台灣除了廖老師之外,還有李鴻禧教授,在北美有葉思雅醫師及一位在TUF共事過的黃先生等。記得當時筆者還問了一個愚蠢的問題,“這麼多的收藏只因為老師個人的高興嗎?”“聽得完嗎?”老師聽了笑哈哈說,“當然聽得完啊!我每天一整天都在這裡畫畫、看書,音樂是從來不曾間斷過的。”原來如此,難怪老師的畫作流露出不凡的恬靜、優雅。他力求完美的畫作,多層次的的油彩重疊,細膩的彩繪出台灣亞熱帶島國的濕潤,不論在田園、山景、甚至靜物,都能導出音樂性的律動。
觀音山晚霞
        廖德政老師1920年生於台中神岡仕紳之家,排行老大,從小喜愛文學與音樂,1935年一幅水彩作品“郊外風景”獲台中州學生美展特選獎,讓他對美術的興趣大增。雖然父親期望他習醫,他還是無法捨藝從醫,1938年赴日本東京,1939年進入東京川端畫學校習素描,並在那裡與張義雄畫家認識。1940年四月考取東京美術學校五年制油畫科,1946年三月畢業。同年十月“花”獲第一屆全省美展特選。1947年三月,父親廖進平因二二八事件受難失蹤,而成了二二八事件的受難家屬之一。
清秋
廖老師的父親廖進平先生當年反對帝國主義,常常變賣土地以換取金錢從事政治活動,在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失蹤,四十年後廖德政老師間接獲得一份文件,那是1947313陳儀呈報蔣介石的電文:「1.陰謀叛亂首要。2.向美國領事館提出『將此次台灣二二八事件真相,向國內及全世界報導,並請予主持公道』之辱國要求。3.經常利用該協會定期講演會,發表抨擊政府、不滿現狀、挑撥官民之荒謬言論。」才知道,原來是父親被列為主謀之ㄧ ,失蹤地點就在觀音山下的八里。
老師的一幅油畫“對話”,畫面上的左右兩片樹林,似乎隱喻著畫家的兄弟姐妹們,仍抱著一線希望,希望他們的父親說不定哪一天突然乘風歸來。 他畫有很多觀音山的作品,顯示出這一生對父親永遠的懷念,每一幅畫中的觀音山,都寓意著父親的化身。
靜物
        另一幅“清秋”其實埋藏著二二八事件在內心中無言以對的感傷,廖老師自己對於畫作的解釋:「臺灣人長久以來,好像是被關在竹籬笆的雞 ,日日看見廣大清澈的天空,卻只有地上兩腳步的自由,不敢偷跑,只有寄望竹籬拆 除,早一日享受真正的陽光。」這是經過幾十年後才從老師的口中聽到的,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在上課時他最少言語,或許,這也是畫家最大最好的抒發,用筆、用色、用畫面表達內心的最深處,那個無法言喻的………..
        所有教過我們的老師中廖老師算是最年輕的輩份,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一個一個的走了,留下他們一輩子對美的追尋與美的詮釋,他們畫下了台灣的蒼綠,也畫下了台灣的美,永世存留,讓晚輩心中有無限的感恩與挽惜。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