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4

從融爐談起........ 

光看題目,是否讓人以為講的是文化衝擊,也可以那麼說啦!但,也不全是。讓我們從我個人的一幅早期的作品—“融爐”說起,事實上我曾在紀念太平洋時報的創報者吳西面先生的文章上稍稍提過,吳先生當年搶著要標到這幅畫的真意至今在下已無法求證,或許是題目、或許是畫作本身、又或者是為了提攜晚輩新進,至少,曾經面對面的聽到吳先生這樣說 “我一直都很喜歡你這幅畫,而且越看越喜歡。”不久前有機會與信愛姊(吳太太)在一起談天說地,她也一再表示很高興收藏了這幅畫作。說實話,在之前,我並不覺得與她有促膝長談的可能,當有機會互動之後,她那種毫無做作,又非常低調、親和力極強的作風,在一起聊家常,馬上讓人覺得有若一股暖流,溫溫柔柔的、緩緩的流過,讓人如沐春風。 如果沒記錯,這幅 “融爐”應該是在台美公民協會(TACL)創立時為籌募基金提供的義賣品之ㄧ。那個時候吳先生根本不認識我,在義賣進行中我聽到身後有聲音一直的在搶標,終於標到了,我好奇的轉過頭去看了一下,並不認識,心中不免替他擔心,將來會不會後悔啊?當時,我連個展都還未曾開過呢!後來陸陸續續的在許多不同的場合看到吳先生為了太平洋時報的存續放低身段,說盡好話,深受感動。那時看到太平洋時報較少藝術方面的資訊,常自告奮勇的投入一些藝術方面的文稿,到後來,吳先生要回台設立廣播傳訊,我才憨憨好膽一頭栽入。當我向信愛姐談及這段往事時,她溫柔的笑笑說,其實有很多事,吳先生都是先做了再說,言下之意,就是吳先生認為為了台灣的好,他就做了,並不會先來個家庭會議。我們都知道文化事業是鮮少能賺錢的賠本生意,吳先生真的是意不在賺錢,為的是能持守一個可以發聲的喉舌。為了太平洋時報能持續的運作,吳先生聽人說種蘑菇可以賺錢,就去種了,還自己充當銷售員,把營利所得拿來填補報社的運作。作為妻子的信愛姐曾經為那些擔心嗎?她還是保持著溫柔的笑,回說,不會,因為深知吳先生是一個會顧家的人,所以,她就成了在背後最大的支持者,讓他一路勇往向前毫不躊躇。難道就這麼任他做去?沒有一些事,是需要偶而煞煞車的嗎?有啊!信愛姐說,啊!那個時候幸虧有婆婆同住,而吳先生是事親非常至孝的人,媽媽的話,他都會聽進去,不會去頂撞,會順從媽媽的意思。 說起來吳先生真是一位有福氣的人,誠如箴言31章所書,賢慧的妻子哪裡去找?她的價值遠勝過珠寶!她的丈夫信賴她,她一生使丈夫受益,從不使他有損,她樂意賙濟窮苦人,伸手救助貧乏人。她的丈夫很有名望,是地方上的領袖。她堅強、受人敬重,對前途充滿信心,她開口表現智慧,講話顯示仁慈。她的兒女敬重她,她的丈夫稱讚她,嬌艷是靠不住的,美容是虛幻的,只有敬畏上主的女子應該受讚揚。她所作的事都有價值;她應當公開受讚揚。 有一次難得在電話中與潘掬慧聊天,信愛姐所給我們的印象,就如箴言中所形容的女子。信愛姐總是暗中默默的做著不為人知的善,套一句她自己的話,就是去做應該做的事,或是對幫助的人說,上帝告訴我說你現在有這個需要(欠缺),總是那麼的自然,讓對方能欣然的接受。說起來也是個人的榮幸,能認識到一位這樣的亦師亦友的長者,幫助我讓我能多方的學習長進。願神繼續大大的祝福她,也祝福她手所作美好的工。
圖說---融爐,是作者移居美國,受到文化衝擊所引發出來的一個表達方式;深沈的色澤,顯示著文化衝擊的還未適應。圖中還明顯的可以看到台灣牛牽到美國來的掙扎,還猶抱著玄琴心酸酸的唱著思鄉曲。這是作者於1987年所畫的較早期的作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