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4







形形色色

Jonathan Yu   4years old  人物

         我們會在哪裡看到形形色色?在路上嗎?在群聚裡嗎?在畫面上嗎?或許都是。
這樣的題目看起來會很奇怪嗎?或是讓人不安呢?
Jonathan Yu   4 years old   Tow Truck
         近年來我發現這個題目其實是非常的適合我們在閒暇時去談談、想想、仔細思考。在不同年齡層的座談中以及實際出現的作品。由於升級阿嬤,有了許多額外的機會與更多的孩童玩在一起。我發現孩童在創作過程裡,他們的無拘無束與自由自在的創作,每每讓我大開眼界。下意識裡無法不聯想到在藝術創作的領域裡,藝術家們是多麼的希望自己每次的創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鄺世傑作,揮灑在畫布上的每一片亮麗色彩,在在都是讓人驚艷、吸睛。。。相信有許多鄉親們曾經走過巴黎的街道,我曾形容那是一個藝術家踢倒街的城市,夢想著出人頭地的藝術家比比皆是。在街角揮筆的、與你擦肩而過的,不勝枚舉,或者路邊擺著作品穿著狀似街友者,太多了。他們與匆匆而過的一般人形成了一幅不甚搭配的圖繪。這些不都是我們在談的形與色嗎?各行各業或許會呈現出不同的形與色,而能搭配成就的一幅完整的圖繪,不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不同的形形色色嗎?在我們彩繪中形色能產生許多不同的相互或相對的影響,估不論是寫實或抽象的作品,觀賞者或許以為在畫面上的色彩,是畫者隨興的點觸,殊不知,形形色色之間有著極大的相乘的影響,溯自早期的畫家、畫派,如印像派在理論上對於互補色的相對影響及造型觀念上的突破,不僅對於當時代對比色在互補上的功能造成極大的衝擊、至今在色彩與造型的運用仍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Joshua Yu 3 years old Birds eye
Jonathan Yu 4 years old 工程車
        在我們的食、衣、住、行生活中會接觸到的每樣事物,幾乎無一不受影響,單單是一個喝水的杯子,就會讓我們不勝遐想,更遑論服飾或住屋了。總有人三不五時會爆發一些奇發異想讓觀者措手不及,換個角度想想,這樣也不錯,讓我們可以遠離癡呆的誘發。
Joshua Yu 3 years old  abstract
Joshua Yu  3 years old  蟑螂
         哎呀這下子讓我扯遠了,看官,其實我意在孩童的創作。形、色在他們的創作品中並不會造成任何的困擾或猶疑,所有的形與色在他們的眼中、手中都只是一種不同的表達、他們代表著不同的經驗形式與認知。所以在選擇使用上就沒任何的疑慮,他們可快速的完成他們所想要表達的。有時候,我們以為當他們作畫當時說他們在畫的名稱,或許畫過之後會忘卻到底畫的是啥東西,結果,讓人跌破眼鏡的是,過了半年、一年再問他,竟然得到的答案是完全一樣的。雖然有些人會認為孩童作畫不過是一種隨興、無意識的創作,如果,我們用心的耐心地去觀察、理解,原來他們也是在下意識裡、或是對事物的觀察、或在記憶中留下的印象高興的揮毫,形、色不會在下筆時造成任何的困擾,反而是在他們身邊的旁觀者,因為不瞭解,而下手、用自己的經驗或感覺去干涉孩童的創作。像與不像或許與觀察的連結較緊密,一般來說比較可以訓練出來。至於創作,光靠訓練,不一定能成就作品,這也就是為什麼藝術創作品不容易懂。在我們接觸過的藝術家們,也常常讓我們困惑不已,不是嗎?到底他們腦子裡、心裡,在想些什麼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在畫店裡的顏料、色彩不都一樣嗎?怎地透過不一樣的頭與手竟然產生出千千萬萬的創作品。這種魔術般的成果,也成就在音樂方面的作曲、文學方面的寫作。
         那麼,是因為我們被類似孫吾空的金箍咒給圈住了嗎?還是我們的教育有問題?哎!又扯到教育問題,傷腦筋啊!這百年的帳還真難釐清呢!所謂被圈住,是教育方式?還是思考模式?我們在形色的創作與選取中之所謂無法放開心懷大膽地表達,是一種被動式的圈選?還是一種惰性的懶散?該不會是基因吧!基因絕對是最好的藉口。但是,應該不必牽扯到基因,這個牽扯太牽強了。環繞在我們周圍的形色或許與生活環境和模式比較有影響關係吧!

-->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