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2


畫中的話


  
        相信觀賞過畫作的人一定是佔多數,而作畫的人,也不能算少數。至於畫者與欣賞者之間的心距到底是遠?是近?唇齒之距?或天地之差?
        繪畫是與生俱有的天份嗎?還是可以透過時間、培養的興趣?
        欣賞呢?對於形、色的處置與表達也屬與生所俱嗎?
        筆者自己從多年的繪畫創作經驗中,加減體會出些許感觸,繪畫是一種屬於很個人的表達行為或方式,不管是情感上的、理論上的、色感上的,強、弱之間有很大的落差。讀者可以從標題中稍稍體會出筆者的用意吧!在畫展中常會聽到觀賞者說:「不知道在畫啥咪咧!」「看攏嘸咧!」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畫者與觀者的心距差有多遠?事實上這不能怪觀賞者,只能回溯到教育上的虧欠,在筆者這個年齡所接受的教育制度大多存在著對於士、大夫、及唯有讀書高的生活背景的憧憬,大概就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中成長的啊!然而,即或是這樣,我們仍然能有所選擇,在所有選項中最好不要選擇最簡單的方法去「賴」給別人,以為如此,就可以撇清自己「不用負責」。其實並不是真有什麼責任要負,重點在於雖然置身學制之下無可厚非,在學制之外,我們就有選擇的自由,不必再有類似猴齊天的金箍咒所圈限。                  曾經暗下了一個心願,希望能畫出“感人的民謠”的系列,樂音的律動、歌詞的動人心魄,在在都是能激起筆者作畫的驅使力,常常會一面哼著一面畫,時而順暢地揮灑,也會遇到甩手不知該如何繼續的時候,為何說甩手呢?因為多年以來除了簽名(有時也一樣用指頭去簽)用到筆之外,都用手指頭在創作,洗筆的麻煩幾乎全省下了。用手指這種畫法,不是因為我懶,除了幫忙照顧兩個小臭屁孫無法循序規劃創作的時間外、還有自己及全家人的腹肚要顧三餐,在沒人可學樣的情況下,只好自己想辦法啦!聽起來讓人覺得好玩又省事,卻常常在畫意正濃時被小臭屁孫給打斷思路,有時,自己在取捨之間無法立時做決定時,也常讓未完成的畫作靠邊站,直到再度興起畫意。其中最令人困擾的是,感人的歌詞要如何化作形與色?總是會讓人在寓意中確切思慮煩惱,或許常有人看到在我畫中出現的手或腳,有著特別的姿態畫法,其實,手和腳都不尋常的用動作在不停的述說著,繪畫導覽中,有許多動機背景被提出來論述,也有許多是意在不言中,或許就是觀賞者與畫者,在不預期中的碰觸,在面對同一幅畫的時候,容許各自表述,當然這樣的說法不會得到所有藝術創作者的同意,然而在不同的生活背景、成長環境、思緒有著極大落差的情況下,各自解讀其實也不是啥大不了的事,不是嗎?
        不久前,因為保姆無法按時前來照顧小臭屁孫,而讓我有機會整天的與他們相處,突然發現,小傢伙居然拿起紙、筆來,毫不猶豫的就畫下去、就黏貼起來,我們說只有大人作畫是畫中有話嗎?畫完成時,我問他,畫呷咪,他會一一解說,我一向喜歡取笑他們為小臭屁孫,被我同學罵了一頓,確實,才四歲多一些,就可以這麼自如的用色,造形,還能造話於畫中,回到我們開始的思考問題,繪畫是與生俱來的天份嗎?或者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前面講過,筆者目前正在創作民謠系列,對於歌詞有不同的感受,或許也因為母親節快到了,心境上比較容易有感觸,如圖「Love」就是以“阮母親的名叫台灣”這首歌為背景所引申出來的。母愛的無限包容、甘願忍受及無私的奉獻等,都受到子女們的歌頌、感恩。“台灣”這個名是這呢歹聽嗎?台灣是我們心愛的出生地,生於斯長于斯,多好聽的名字,若有人問說“哪裏來?”回說“從台彎來”說得多麼理直氣壯!多麼值得驕傲!哼著哼著,心有所感,手癢就畫下來那份感動。顏色中有幾分的沈重,而更多的是期待。當我們回首來看新約聖經在哥林多前書13章對於愛的詮釋:1.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2.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 ; 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3. 我若將所有的賑濟給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接著從第四節開始到第八節這樣寫著: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愛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 不張狂; 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 不輕易發怒; 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 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是盼望; 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