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方幸七
緣起
![]() |
演奏中 |
神的美意
雖然方幸七在臺北時,對小提琴的製作即產生興趣,從訪談中卻得知,他原來也是一個追夢者,在藝專畢業後曾申請維也納音樂學院,也接到了入學通知,由於他是家中排行老大,媽媽希望它留在台灣發展,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機會,而今回想起來,不單沒有絲毫的後悔,反而心中充滿了感謝。的確,只有當你回首檢視來時路,才能很清楚的看到,這一路走來都是神在掌權、都有神的美意在引導。
方幸七,1945年出生台灣雲林,於1968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音樂科,曾任教臺北光仁中、小學、福星、南門中、小學、文化大學等,亦曾擔任台灣省及台北市交響樂團大提琴手。1983年移居洛杉磯。曾在洛杉磯西北、東尼兩個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十年前加入La Mirada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這是一個擁有七十個團員的樂團,成立逾半個世紀的交響樂團),亦在哈崗聖達台福教會擔任詩班指揮多年,目前退居幫忙性質的臨時指揮,仍然秉持著音樂人的所學。
師承
前段曾提到方幸七在台灣時,對於小提琴製作的興趣,卻苦於製造師傅的難求,後來終於在土城一家樂器製造工廠找到被公認為台灣製作小提琴第一把交椅的張朝宗為師,方幸七從他那裡不但得到無償教導還學到了製作小提琴的基本訣竅。移居洛杉磯之後,又找到一位法裔的提琴製作家提博(Ralph
Tiebout)為師,提博家族在法國已有兩百年的提琴製作歷史,由於這位提博先生沒有子嗣,加上方幸七的勤奮學習,被提博先生視為入室弟子,傾囊傳授于他。在一般慢工出細活的工作中,提琴的製作為其中之一。
方幸七特別說到提博先生的口頭禪:「Slowly,
Slowly, Catch The Monkey.」另外,提博先生是以史特拉底瓦里所做的小提琴為樣板,他也要求方幸七照著做,嚴格的要求與史氏的作品完全相同。而當方幸七照著樣子做時,提博先生則在旁目不轉睛地觀察,隨時加以指導或糾正。對於這樣的教學方式,方幸七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有他正面的意義,特別是當一個人著手製造小提琴時,他完全沒有概念,他必需學習最好的典範,一步步的進入狀況。」為什麼?方幸七繼續說:「因為,像製作小提琴這種精緻的手工,一步也錯不得,當同樣的動作做了幾十次、幾百次以後,就能隨心應手了,之後才有創造力可言。」
筆者禁不住好奇地問:「為何提博先生特別要求做法要與史特拉底瓦里的一樣?」
方:「在西洋音樂史上,小提琴於十七世紀開始出現,1618年,義大利出現了一種稱為Viole Da Braccio 的古中提琴,有一位名叫阿馬蒂(Andrea
Amati) 的提琴製作家,將這種古中提琴加以改良,他可說是小提琴的創始者。阿馬蒂的兒子及孫子繼承了這個提琴製作業,在一百年之間改造了古中提琴的琴身使其略形扁平,中段細窄,角端尖銳、音孔圓滑,並使用改良過的塗料。他們三代創造了小提琴的傳統造型。第三代的阿馬蒂培育了一位學生,他的名字叫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 1640-1737),活了將近一百歲的史氏,一生不斷的改變小提琴的外形,他認為小提琴和人一樣,沒有兩支是完全相同的。不僅史氏所製作的小提琴被視為經典之作,他本人亦被樂界尊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提琴製作家。)
方又接著說:「今天,史氏的作品已經是無價之寶了。名揚國際的台灣小提琴家林昭亮,就是用史氏的作品演奏的。」
那麼這個製作提琴的精湛手藝又是如何傳揚到世界各地?
方:「由於史氏的學生散佈到義大利、德國、英國、法國等。」
因為小提琴的製作是一種非常精密的手工藝術,一般來說容易流為一種家族的傳承事業。除了這樣的私相授受之外,有沒有提琴的製作學校可以讓有興趣的人去修課?
方:「就我所知,美國有兩家提琴類的製作學校,一個在支加哥,另一在鹽湖城,不瞞妳說,事實上我有申請到支加哥提琴製作學校,後來因為總總原因沒去成。」
台美人第一位小提琴製作家
像筆者這樣不黯製作小提琴的質材者,看看小提琴,不就是幾片木材的組合嗎?
![]() |
工作中 |
有趣的經歷(一元提琴)
![]() |
方幸七個人收藏的大小提琴頭 |
結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