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2


台灣百合



-->




看國際藝術木雕展


        啪!又一隻吸血飽飽的 O-Bui-Bang, 哎呦之聲不絕於耳,只見姐妹們不停地手舞足蹈,若不是 O-Bui-Bang 猖狂,此行該不止不虛嘍!
        小妹從台中開車載我們到東勢,專程去吃過牛家莊拿手的一桌牛味好菜後,聽說有漂流木雕刻展就在附近不遠處,一行人就繼續開車,到東勢林業文化園區一窺國際藝術木雕展。看了說明書才知,這些獨具特色的木材,原來是2009年莫拉克颱風災害所帶來的巨量漂流木。
        看到這些材質漂亮的漂流木,對照與莫拉克所造成的悲慘結果,真叫人不勝唏噓。災從天降,到底要從何說起?心情不覺沈重起來,有一陣子的揪結。
        筆者一向對木雕有所偏愛,或許從小就看著擺在玄關處那塊日月潭鄒族贈與的雕刻所致吧!在大塊原木上彩繪著豐收後的搗米圖,少女服飾那種純真、樸實,也沒有多少著色,簡單的筆畫流露出鄒族獨特的風味,隨著時間的消逝,父母也回歸天家休息了,那塊木雕可還安在?抑或也像漂流木一樣,不知流向何方?
        本以為是在室內的展覽,適逢假日休館,只好在林園餵 O-Bui-Bang 了。
新開始
        持平的說 ; 這些流木實在非常的吸睛,這些木材呈現的原色、原味真的會令觀賞者駐足品賞流連而不覺時間的消逝。提供雕刻的木種包括牛樟、紅檜、櫸木、台灣肖楠等,常常在選取傢具類者的廠商都會知道,這些木種是最堅實、耐久的材質,用在雕刻也都是上選。只是觀賞每一件作品時,腦中都會不自覺的浮出那個霎時不見的村,於今……?而這些漂亮的流木依然傳承著時代的訊息。
風的種子
共存的理由
        東勢林業文化園區的室內設有三個展出館,第三展館展出2010年比賽優選與前三名獲奬者及邀請前來展覽的國際木雕藝術名家的作品,第一展館展出2011年比賽入圍者、優選、前三名、及受邀前來展覽的國際木雕名藝術家等的作品,分別有傳統的表達方式與當代的雕刻表達方式,第二展館在一樓展出與東勢高工、木雕協會合作培訓之木作及雕刻班等學員作品,並由東勢愛鄉協進會策劃展出,二樓則展出在地社區及藝術達人的作品,作品中包括布染、拼布包、竹編、漂流木藝術創作等。室外的林園區則展示著大型的雕刻;因為篇幅的關係,筆者只提供幾幅圖片以饗愛藝讀者,如圖 ; 用紅檜雕刻的大型作品為韓國藝術家金柱鎬所雕刻,380 x90cm “共存的理由“以70%的半抽象及30%的具象表達方式來創作,運用離心力的拋弧線,在原本會因此以為不平衡的基點上讓觀賞者產生平衡,而事實上她是平衡的。在整個造型右邊的弧線插著塊狀的書本,是作者以這些書本寓意著用以記錄台灣的歷史。真是難得,竟然是由韓國的藝術家來關心我們台灣的歷史。 另一個紅檜的作品是名為“台灣百合”的大型作品,430 x 150cm,是台灣雕刻家曾安國的作品。以一個直立的長方形框住盛開的百合,作者的原意似乎是在申訴著日治時代的台灣在武士刀下的悲屈,而怒放的百合卻被迫凋萎。然而這個被框住的百合,讓筆者看來,是公義仍然被框住還未得到申張,想掙脫無形框的百合,雖怒放依舊被迫凋萎。啪!又一隻唔知死的 O-Bui-Bang 還未吸到就翹了。嘖嘖!林園內除了入口處台灣雕刻家楊永在用台灣肖楠雕刻的最大的作品“續傳”之外,要數南非藝術家 Jaco Sieberhagen 用紅檜刻成的作品“新開始”450 x 195cm 算巨大了。一隻氣勢雄偉、土生土長的台灣大冠鷹,站在原本矗立在台灣高山上的大樹,因為災害,被連根拔起,倒了,爾後任溪水飄流到岸,讓一位南非的藝術家別具慧眼,再塑永續的新生,將永遠作為對我們的提醒,ㄧ個新的開始,行動重於口號。還有一個看來造型簡單有趣的“風的種子”是西班牙雕刻家 Salvador Marco Gisbert 的作品,咦!是因為筆者偏愛紅檜嗎?不是的,是木雕的色澤真的好美、加上造型特殊的原故吧!460 x 60 x 145cm,那天,還看到作者在修整呢!筆者對此作品有另一番的情懷,種子一般有可能隨風飄散至不可預期的地方作生命的續傳,而種子也常被喻為一種作為的傳延、播散、影響等。聖經中相類似的說法 ; 有芥菜子、及酵母的比喻。一小團的酵母可以使全團的麵粉發酵成一大團,影響力相當大,如果我們也像一粒種子,不必在乎大小,只要像芥菜子就好啦,影響是不可限量的。
        看完雕刻,天色也將暗了,小妹擔心都是老花眼的姊姊們會看不到路名,提議回家,筆者本以為有路響導可帶路,誰怕誰呀!可不?才上路一轉,就轉入石崗往山上去了,啊!只好皮繃緊,繞一大圈的山路才找到回台中的路,因此差錯才有機會看到,原來台灣山區還有那麼多原始的山林,那麼翠綠美好。呼!就算多了一程不在預期中的驚艷探險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