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繪由心生 |
創意
我總是一直不斷的鼓勵學畫者在作畫時要盡力發揮屬於自己的創意,因為創意是繪畫的一個極重要的內涵之一。然而,創意卻是一個只能提示、或鼓勵、或激發、或經過不斷的探討而引申出來的行動力,如果說它類似腦力激盪也還說得過去。它就像“天才”一樣,“不可教”。
單看字眼就知,“創”這個字義是一個從無中生有的東西。特別是與繪畫有關的,比如說:當我們看到一幅很合心意的畫,臨摹可以嗎?當然可以,可是上方條件是,畫幅大小不能一樣,最好,只臨摹部分而不是全部,完成後,還要註明這幅畫的原作者是誰。我常強調,臨摹只是繪畫學習過程中讓初學者比較快或者容易進入的一個踏階,若是太過於倚靠臨摹的成就感、或是臨摹的時段過長,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就抹殺了原本存在的原生創作才能,並且,無論臨摹得多好、多像,也不過是別人的影子或尾巴罷了。另外,不管是成年人亦或未成年者都一樣,創作品與創作精神是需要被鼓勵與受肯定來作為創作意願成長的滋養加持的。若外在的成分太過於缺乏或是呈負面的情況,就會逐漸的滅絕創作的意願,意志力強的成年人或許還有可能跨越這樣的情絮,若加諸在未成年者,或許是一個極大的殺傷力,就筆者所知,有許多人在這方面累積揮不去的怨嘆,“若不是當年老爸的強力阻止,我現在應該是在創作上悠遊自在才對”。當然啦!生活的現實是會逼得做老爸的無法不做那樣的下手鐧,所幸,在退休後,就可以大辣辣的自己作主,圓成那個一直掛在天邊的美夢。
曾經有觀賞者向我抱怨,“所謂,有創意的畫就是那種亂畫讓人看不懂的烏魯木齊的畫嗎?”我想,大概有許多人心存這種疑慮,事實上,還未入學的幼兒,畫起來真的是塗鴉,心中充滿無限想像,又天不怕地不怕的橫衝直撞,也不在意像或不像,這時候做家長的,不必太緊張,不要一直逼著他要畫出像的東西來。因為,如果他能很恰意的隨興的繼續畫,到了青年期,就能畫出又好又寫實的作品。反之,一個成性的成年人,特別是被禮數所捆綁的已成年人,若要衝出這個重圍,那真是難如要他登天一樣。
創意又可作為有形(寫實)與無形(寫意或抽象)之分。就光與色彩來對之於寫實,或許有人會說,像不像比較重要吧!當然,像不像的確是非常重要,然而在色彩的運用與光線的放置來說,絕對會是最主要的關卡,光線與色彩一旦錯置,就一定無法完成寫實的作品,這是對於有形的說法。至於無形的寫意或抽象畫,就沒有那麼多的在意,不僅不會在意觀賞者、也不會在意像或不像,創作者最在意的莫過於他的理念、他內心深沉潛藏的真實觀念有沒有表達盡至,雖然光線與色彩也是他作畫的主要條件,完成的作品卻不一定會與寫實有任何的關聯。呵!看官,又是一團霧水啦?這絕對不是故意說來攪局的,事實上如果創作者的有形或無形的創意必須取決於任何的
“外在”的 “在意”,必然被扭曲而無法做到淋漓盡致與海闊天空的揮灑。這也是我在教學中常提到的一件重要的事,未完成的畫作,不要隨便展示,用以避免參雜太多意見而搞混了原創意,一個好的教導者,也必須要有耐心等待,一直到創作行為已經達到某種程度的完成階段,再去發表意見或指導,才能一方面讓創作者能保有原創意、並盡情的發揮,一方面又能在進入完成階段上做最好的提示與從旁協助改進。為什麼我要特別的提到這個看來像是有點不太負責的教學方式?有學生或家長會問:“老師都不改圖,我能學到什麼?”而真正的問題應該是:“都是老師的筆觸、修改,我還能有什麼自己的作為?”
維護創意,是如此這般的重要。就請教者、學習者、家長們、支持者,都一起共同來關心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