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1




創作   分享   觀賞

         藝術創作者不能沒有作品,不管展不展出,應該都會有作品,不管是看得見或看不見的,都算是在創作範圍內。看不見的也能算嗎?的確,這個……解釋起來有點棘手,因為它屬於一個模糊的區塊,那就是,當一個藝術工作者在進行創作時的那個時段,您說,那是一段空白的無作為嗎?那就是為啥咪我會把她列入那看不見的也要算。當一個創作者開始創作時,如若不是一個極大的衝行力在推掣應該會是一個極度掙扎的是與否的或說是取與捨的無數次的來回折衝。那個創作時段或許長、或許短,沒有定律可循。對於創作者來說 ; 創作是一件痛苦也是喜悅摻半的經驗,猶如產婦的臨產,時間的長短不一。而一個成型的創作品透過展覽與人分享時,或許需要創作者的解釋、或許透過時空的交流通於無形。一般的說法,的確,抽象是一個屬於比較無限寬廣無設限的、或屬於一個人的哲學思考、人生經驗的統括、喜怒哀樂的擘白、是一種將有形趨於無形的表達方式,一般觀賞者趨向習慣上的看知,就是一看就知,1+1=2是一個容易接受的已知,而抽象的不可預知與無限定性的答案,有點非理性的表達方式,在到達一個程度上的無法理解之後,有些觀賞者會採取放棄、有些則不斷的追求理解,欲求一個無形的契合,在某種程度上是有辦法達到的,就會有一種相同相容的滿足與喜樂,而通常,這是一種理想,藝術創作者的變數是大又快的,即或看來也是相類似的作品,形、色之間也隱藏無法想象的玄機,那就是為什麼藝術工作者會那麼的熱衷於創作的致命吸引。這也是文學創作(白紙上的黑字)與作曲者(在五線譜上新旋律)的共通點。
        為什麼要展出?自己畫著高興就好了,不可以嗎?當然是可以。這與為什麼要開音樂會與新書發表會一樣,分享,是的,就是分享。人是習慣於群居的動物,是很樂於分享的,君不見婆婆媽媽們分享著她們在哪個超市、大賣場、名牌廠商買到超值的東西時的神采?宗教人士分享自己得到福氣與祝福的神情?藝術工作者也是一樣的,希望與人分享他創作的喜悅,一方面也希望與觀賞者有正面的互動以及其她創作者的切磋。如果沒有這些的激勵,人類的社會活動就會趨向冰冷、無人情味的文化沙漠,無色、無彩,在硬碰硬之中有如地窖裡冷酷的獨裁統治。
        一向習慣於台灣活絡的文藝工作者,剛來到洛杉磯時,總是數落是個文藝不毛之地。在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找不到絲毫的文藝氣息,比起紐約、巴黎、甚或舊金山,的確是輸人又輸陣,風氣是人為打造。來自台灣的移民主修理工者居多,在美國的大學,為了調和主修理工學者也能有藝術欣賞的學養,在主修課程裡參入藝術欣賞的學分,這在60年代的台灣無異於異想天開。因此原本在台灣以展出的互動可以維生的藝術工作者就因為民生問題,總是顧肚腹為首要吧!而轉型求生存要緊啊!在還不該放下的時段放下了理想,不復形而上的追求了。這裡也要提一下太平洋時報,大家都心照不宣,說句難聽的話,就是要人去拼死拼活就是辦報、辦文學雜誌等等,而太平洋時報就秉著初創的理想,雖然有週報報導時間上延遲的不足,卻堅持著一個難得的理想,開拓園地,提供台美人在文學、藝術方面,長時以來只作服務性的提供讀者持續不斷的在文學、藝術方面有著良性的互動與提升,用心良苦值得讀者們的支持與嘉許。
        我想讀者們都有買衣物的經驗,一定是造型、顏色都合我意者,看對眼了才會有想擁有的意念吧!聽音樂會,一定是感動、入情了,才有辦法坐著聽完曲子是吧!觀賞畫也是一樣的,首先得撇開只有啥咪款的畫我才要接受的想法,靜下心來慢慢的觀賞,色彩與造形自然會與你作心靈上的溝通,這是進入觀賞的最佳捷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