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4

-->
創作與欣賞

      
       論及創作與欣賞的互動,我們何其有幸,可以置身一個距離之外,只問欣賞,而不必經歷創作的辛苦,就好像父母親的角色,做母親的自懷孕開始,必須擔當所有的辛苦,比如說噁心嘔吐啦!或許是平安或危產啦!產後,每隔幾小時就要起來餵奶啦!等等,辛苦嗎?當然辛苦。而做父親的卻不必經歷生產的痛苦,也有不參與養育的辛勞者。
       創作與欣賞都屬於心靈的活動,有著無限寬闊的空間,雨果說得好: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難怪,藝術創作會那麼沒完沒了,讓人品賞起來也是一樣的天長地久。
           先提創作好了,在1981年加州理工學院Roger W. Sperry博士研究右腦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大都以為左腦與右腦並無甚大差別,而事實上左腦主思考、分析、邏輯、判斷力和邏輯性的能力凸顯等,被稱為知性腦,右腦主司設計、富創意,以圖象思維,因造型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強被稱為“藝術腦”。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創作有來自上天特別的加持,或說天份好了。一般說來,欣賞,是可以經過學習與時間的累積就可以達到可預期的一個程度,而創作,舉個例來說,天才無法教,亦即,天才不是教出來的。但是,一個好的教師,是可以發掘或者挖出隱藏的天份的。通常,在70年代之前,人們大多認為繪畫是冷門,當作興趣、嗜好、偶爾動動筆、好玩、當消遣是被默許的,但是決不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去學藝術,特別是繪畫,畫餅不能充飢是會餓死人的。
        然而風水總是會輪流轉的,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曾幾何時,拍賣的一聲鎚下,美金還高達幾千萬、幾百億的。一下子扭轉了古老傳統的錯判。當台灣的錢淹腳目時代也曾創造了藝術跳躍式的增值與無價的輝煌乾坤時代。
        回顧台灣的前輩藝術家們為我們留下的那些永世流傳的創作,讓我們在欣賞之餘,也感念殖民時代為台灣帶來藝術生機的石村欽一郎、鹽月桃匍等美術界的開拓者。若不是他們適時的帶來當時正夯的印象與野獸,也不會有今日台灣藝術界的蓬勃氣氛。
而創作終需有欣賞與收藏來讓創作品有了最好的歸宿。歐洲最早的藝術家沙龍,是藝術家要登上成名寶座的第一個台階,收藏家以能入選者為收藏的門檻,當印象派這個名稱還未成立之前,大多數的印象派畫家是被屏棄在沙龍展之外的。說好聽了主因是無法欣賞,說難聽了是不會欣賞。因此我常會對畫畫的學生說,參加比賽之前,一定要先搞清楚,這次比賽是篩選出最好的寫實畫亦或現代畫?搞錯了一定落選,因為不符合要求。常有參選者因為沒事先搞清楚而讓自己失去自信。有時候,擺明了,只有一位評審的篩選過程,其實也是非常不公正的。評選者總是有強烈主觀與偏跛的,所以就是沒入選,獲獎,也不必灰心啦!但是印象派畫家沒入選是因為他們主張實地寫生不是閉門造車,這種打破傳統繪畫的迷失,讓當時傳統的評審跌破眼鏡,無法接受因而落選,到了現在,藝術史上,印象派是一個何等重要的流派啊!它可以說是繪畫上的一大改革,明暗以互補色的強烈對比,再加上塞尚的圓、圓錐、長方、方正與透視法的表達方式影響繪畫界迄今猶存。
        當我們在談繪畫藝術時,不免會著重繪畫這方面,事實上,創作的意念或表出,也可以與我們的生活連結,好比說;有人喜歡插花、有人喜歡烹調、有人喜歡編織等等,都一樣可以有創意的作品產生,就大自然界,天地的創造者,不也讓我們看到不勝枚舉的奇山異石、優勝美景?植物的紅花綠葉的搭配、五顏七色的花鳥昆蟲等等超乎我們可以想像的美,在在都激發我們的創作意念,今天,我讓大家也有機會嘗試,創作的經驗。謝謝婦女會給我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並一起經歷創作心得。(講於NATWA洛杉磯分會6/8/2013的藝術講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