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7

人性的軟弱

人心是仁慈、公義、誠實的嗎?如果是,那,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這些特質會被扭曲、變質呢?我們可以牽托於壓力?恐懼?或善變嗎? 不久前,就是今年2012開始,教會發起三年讀完新舊約聖經活動。聖經是一本隨身帶或參考書?、或有讀就有保庇的護身符?、或是以聖經中的字句作為攻擊看不順眼或異己的解讀者?。。。等,聖經中有許多超越時空、地界的論述,從2000多年前的論調至今都還非常的適用。在這個講求創新與日異變換的世代,的確是一項奇跡,但是她有沒有一些無解的論調,意思是互相抵觸的、或相對結果只能用 “信心”與 “相信”來作結論,這就是宗教信仰的結果嗎? 經節中最讓人動容的莫過於基督受難前,彼得的信誓旦旦,耶穌卻對他說,在雞叫以前他會三次不認祂,三次,我們覺得那是多還是少?如果時光倒流,讓我們面臨這樣的挑戰,會得到啥款的結果呢?另一個讓人側目的,則是出賣基督的猷大,三十兩的銀子,真的是為了三十兩的銀子嗎?反觀台灣讓人心涼的賄選文化,真的台灣人有那麼 “俗”嗎?子子孫孫的永續存留問題,比不上一日的旅遊、甚或五百或一千塊嗎?在後續的瘦肉精、只有調升不調降的民生費用問題,還能有抱怨的嗎?這些不都是自己圈選來的嗎?應該是高興都來不及才對吧!這是人性的問題嗎?人免不了貪,是嗎?有啥不好?先用錢買病,還想事後再用錢買命?這是什麼樣的邏輯?是什麼樣的教育機制下展現出這樣的價值觀啊? 人性?人要如何知道自己具備的是什麼樣的人性或特質?錢嘛,人人愛,無可厚非,但是貪呢?要不要涉足,是順著人性還是一種違反人性的行為?是因為或強或弱的性格?還是一種偏差的行為問題?或是一種教育問題?一個視貪為正常行為的教育制式下所產生的結果,有辦法從教育著手嗎?明顯的,這是一個非分的理想國的想法。如果教育是令人大失所望的,我們要從哪裡去翻盤?自知之明嗎?如果教育是無從期待的,我們要從哪裡切入?人性的偏頗處於天馬行空、望梅止渴?非理性的遏止?理性的抑制?是什麼致使人性變成一個置入性的探討與誘賄? 繪畫呢?她也有人性的問題嗎?是色彩嗎?還是佈局?記得20幾年前,有一位研究色彩,以色彩來分析心理狀況的精神科醫師,他是一位很虔誠的基督徒長老,在教會的一個座談活動,以畫面上所展現的色彩來分析畫者的心理狀況。令人驚奇的,是他說出了連同住屋簷下的親人都不知道的心深處的想法,讓筆者震驚不已。在繪畫上,也有許多人對於梵谷繪畫精神的研究,特別是他在去世前的特殊心理狀況下所繪出的色彩,另外,夏戈爾、恩思特、克林姆等等,都是在人性上有著極多爭議的畫家。 至於畢卡索呢?切分、分割的多角度透視分析畫法,以及喜好與年輕女性相處與愛觀看鬥牛場上殘暴的較勁,以這些特殊的刺激作為他在繪畫上的加持,他是否也有些許爭議呢?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如果他們與一般人沒啥兩樣?他們在藝術上的表現,能有今天的榜出嗎?哎!或許是如此吧!藉此長嘆一聲,啊!時不我予也不為過吧! 這樣說來,人性的軟弱應否視為可恥的行為?這是有樣學樣無樣自己想的隨性,或是下意識的選擇?隨性是因為隨波逐流,亦或無法抑制的行為,如果是下意識的選擇,不就太可怕了嗎?到底人性的特質裡是理性的選擇為大?還是動物性的反應強行?在下意識的藝術行為裡,人性是動物性的強制行為還是理性的形而上作為? 一個純理性的形而上觀感是否真能有一番作為是一件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的事,藝術活動難免夾雜著動物性的衝動,凡事在純理性中或許存在太多的阻擋而無法衝動的付出,合理的推論,應屬於一種複合式的交叉行使作為。因此如果有人將藝術活動定格在比較超高的行為或型態,想必大部分的人會給予一定程度的首肯吧!既然這樣,我們還須為人性的軟弱擔憂嗎?除了軟弱,人性有超特質的愛、赦免這樣的包容力嗎?愛恨交織的人性,要如何去產生赦免這種違反人性的行為?前面我們提到彼得的三次不認耶穌,是基於一般人性的考量,在事態不明之前,先保護自己不受牽累,讀者諸君,若你要說這是自私的人性,也未必不可。沒有承擔的軟弱,隨便的檢視一下,不都隨處可見嗎?那麼,猷太到底是缺那三十兩銀子呢?還是希望出現一個期待裡的神蹟?人性因為一個期待的落空而失望上吊,還是成為一個永遠的無解?????

No comments: